职业教育研究所培训中心主办 中科铂标教育科技中心承办
你的位置: 首页 > 中心活动
 
高等职业教育应培育经世致用的文化精神
2012/4/18 14:39:29  来源: 互联网  点击量: 686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担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使命,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生力军,要为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服务。高等学校参与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除了出产品、出成果,主要还是培养具有高文化素质的人才,为文化建设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 。因此,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大学生的文化精神,是高等教育共同的任务。

高职教育由于其自身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相应职业需要的能力,对于理论也突出的是“用”,强调学理论要适用、够用、会用。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在传承和创新文化方面应该探索和培育符合自身特点的文化精神。

    文化精神是文化本质的集中体现,是文化思想的精髓和核心价值。它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文化教育、掌握文化知识、进行文化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文化精神,也就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精神,其内容博大精深。它的基本精神除了表现为“天人合一”、“仁者爱人”、“道法自然”、“自强不息”、“和而不同”等等之外,还有着丰富的反映知行关系、学用关系的“经世致用”治学精神。经世致用就其本义来讲是治经史以致用。它是宋代叶适、陈亮等为代表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反对当时的理学空谈而提出的一种倡导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民生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又称经世之学。其特点是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明清之际,经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颜元等唯物主义思想家进一步发展,经世致用之学大兴,形成了很有影响的社会思潮。从认识论上讲,经世致用是对中国传统的知行关系、学用关系的唯物主义总结。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知行关系、学用关系思想,历代都有思想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中国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主张知行统一、学用结合、身体力行。孔子的这一思想形成了“入世”、“有为”的儒家文化基本精神。到宋代以后唯物主义思想家在同道学家空谈心性、崇尚玄虚的空论学风的斗争中,总结历代的知行关系、学用关系,形成了重“实际”、讲“习行”、倡“实学”的经世致用的新学风。由于它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对当时和以后的思想文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并成为中华文化中的治学精神。

    经世致用的文化精神,首先强调要从现实中学习,为现实服务。主张经世致用的思想家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道在物中”,“理在事中”,因此治学不能离开现实事物,而应“习事见理”,即要从社会的士、农、工、商的事业中学习,强调为用而学,学必有用,强调治学要务当事之务,康济时艰,反对脱离社会实际。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研究现代化建设中的现实问题,从建设实践中学习,并为现代化建设服务。这一思想对于高职教育是很有指导意义的。高职教育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发展起来的,它的使命是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及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因此它必须紧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都必须紧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根据现实需要办学,并服务现实,才能保证高职教育跟上社会发展。

其次,经世致用的文化精神强调学是为了用,要在学中用,在用中学。针对当时道学家读死书、死读书,全然不顾国计民生,思想僵化的风气,经世致用的思想家提出治学是匡世济民,应当注重事功。他们主张“为学为教,用力于讲读者一二,加功于习行者八九,则生民幸甚”(颜元:《存学编》卷一《总论读儒讲学》)。提出“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然”。并强调“生存一日当为民办事一日”,要花大力气把所学到的知识用到为社会民众服务,建功立业上,民众才会满意,否则只是空疏之论,欺世之谈。

经世致用不仅强调学习是为了使用,要在学中用,而且强调只有通过用才能学到真知,才能训练出人才的“能”。颜元提出:“读得书来,口会说,笔会做,都不济事,须是身上行出,才算学问”(《习斋记余》卷四)。又说“人才以用而见其能否”。经世致用这些思想对今天的高职教育仍然有现实意义。在现代信息社会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人是没有了,但是却出现了迷恋上网,不读书,不习行的浮躁作风。因此,弘扬和培育经世致用的文化精神,对于高职教育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引导学生端正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都是有现实意义的。

第三,经世致用的文化精神强调知识对习行的指导作用,认为对事物之理“知之不昧”乃是“行之不疑”的指南,知之愈广愈深愈精细,行之合辙(合规律)就愈高明愈博厚。知对于行的指导作用主要在于能够把握事物之理,预测事物之变,使人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人们尽察事物之变积存于心,就可以形成规律性认识,在事变未起之先,能预知其情况,在事变到来之时,虽异不惊,并能采取正确措施处置,从而避害趋利,使事变达到服务于人之目的。这种强调知识对于实践的能动指导作用,对于今天来说是普识性的真理。但针对当前高职教育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只强调怎样“做”,而不强调为什么要这样“做”的现状来讲,掌握经世致用关于“知之不昧”乃是“行之不疑”的思想,教育学生对所学东西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这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仍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培养学生经世致用的文化精神,主要是要同专业教育相结合,挖掘专业课中的经世致用的文化因素,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学在培育文化精神中的作用。专业课中科学的定理、定律、原理或科学结论都是前人或他人在实践中总结提炼形成的。教学中讲授专业课时如能结合科学技术史,讲清每一个定理、定律在历史上是怎样在实践中产生,又是怎样在实践中验证、发展完善的过程,并讲清它们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在现代建设和实践中的应用价值,这样就能很好地发挥专业课对学生的文化精神熏陶作用。同时在进行技能培训的实践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怎样“做”,而且要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就能使学生“习事见理”,学得更好,从而使他们自觉地树立经世致用的文化精神。